您的位置:首頁 > 行業百科
2024年應收賬款逾期規模突破5.2萬億,平均賬期長達92天,中小企業深陷“三角債”泥潭。
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的第802號國務院令如同一把利劍,懸在了拖欠者的頭頂。2025年3月24日,修訂后的《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》正式公布,將于6月1日施行。
與此同時,財政部新規已將政府工程進度款支付比例從60%提高到80%,全國31省市全面推行施工過程結算。
一、國務院令的雷霆手段
“30天付款,最長不超過60天”——這是新修訂的《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》為機關事業單位設定的付款“生死線”。對于大型企業,付款期限同樣被嚴格限制在60天以內。
逾期付款的成本令人咋舌:每日萬分之五的逾期利息,相當于年化利率高達18.25%,甚至超過了民間借貸利率。一位服裝廠老板曾哭訴:“大客戶拖款半年,發完工資賬上只剩3塊錢。”這樣的困境有望成為歷史。
新規特別針對行業頑疾開出猛藥:禁止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,堵住了變相延長付款期限的漏洞。同時規定,交易中即使存在部分爭議,也不得拖延無爭議款項的支付。
最為致命的是信用懲戒機制。機關事業單位必須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拖欠賬目,接受全民監督。拖欠情節嚴重者將被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,在財政支持、項目審批等方面受到嚴格限制。
二、財政部的資金“強心針”
2023年8月,財政部一紙《關于加強財稅支持政策落實 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》(財預〔2023〕76號),為建筑企業注入資金活力。
文件明確要求:政府機關、事業單位和國企建設工程進度款支付比例,從60%提高至80%。這一調整直接緩解了施工企業的資金壓力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財政部鼓勵有條件的項目推行施工過程結算。這一變革正在全國迅速鋪開——西藏自治區最新文件規定,自2025年3月1日起全面推行施工過程結算。
目前全國31個省市均已發文推進施工過程結算,其中湖北、浙江和山西要求進度款比例不低于85%,廣東東莞甚至達到90%。施工過程結算正在終結竣工結算時代。
三、省級政府的清欠行動
國務院專項行動方案要求省級政府對工程欠款負總責,央國企必須帶頭還款,做到“應清盡清”。
省級政府被賦予統籌解決本地區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的職責。西藏最新政策更是明令:政府投資項目嚴禁施工單位墊資建設,從源頭上杜絕拖欠隱患。
拖欠工程款的“老賴”將無處遁形。新規建立了全國統一投訴平臺,投訴處理時限不得超過90天。對于打擊報復投訴企業的行為,直接追究刑事責任。
機關事業單位若未按規定付款,其上級主管部門可責令改正;拒不改正的,對責任人依法處分。這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監管鏈條,讓拖欠者付出應有代價。
四、 企業如何抓住政策紅利
面對政策東風,建筑企業需要主動出擊。及時確權是關鍵第一步——新規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在中小企業提出確權請求后30日內確認債權債務關系。
合同條款需重新審視。新規規定,合同中必須明確約定檢驗或驗收期限,機關事業單位拖延驗收的,付款期限自約定期限屆滿之日起算。
施工企業應積極運用過程結算工具。財政部和住建部2022年發布的《關于完善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有關辦法的通知》已為過程結算鋪平道路。
企業需建立快速響應機制。一旦遭遇拖欠,立即通過全國統一投訴平臺維權,新規要求投訴處理部門在30日內形成處理結果,最長不超過90天。
施工過程結算正在全國31個省市加速落地。湖北、浙江、山西的進度款支付比例已達85%,東莞甚至要求90%。竣工結算的時代已經落幕。
隨著6月1日《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》正式施行,那些曾靠拖欠維持現金流的企業將面臨生死考驗。
當中小企業不必跪著討債,當“快魚吃慢魚”變成“誠信者通吃”,中國建造的毛細血管才真正暢通。